01-18
2023
重磅!《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發布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58號令,58號令顯示《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已經2023年1月11日第26次委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圖片 《辦法》提出:信用主體依法享有信用信息修復的權利。除法律、法規和黨中央、國務院政策文件明確規定不可修復的情形外,滿足相關條件的信用主體均可按要求申請信用信息修復。 信用信息修復的方式包括移出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終止公示行政處罰信息和修復其他失信信息。
01-18
2023
國家知識產權局:2022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惠及2.6萬家企業
在日前舉行的2022年知識產權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連續三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惠及企業2.6萬家,其中70.5%為中小微企業。
01-17
2023
工信部: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工信部近日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用好支小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01-16
2023
陜西省發布2023年1月守信激勵典型案例和失信懲戒對象名單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升陜西省集中治理誠信缺失突出問題的社會影響力和震懾力,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社會氛圍,推動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良好風尚,陜西省委文明辦聯合省信用辦在省級主要新聞媒體按月公布一批守信激勵典型案例和上月失信懲戒對象名單。其中失信懲戒對象名單每日更新,如需查詢詳情,請登錄“信用中國(陜西)”網站(http://credit.shaanxi.gov.cn/)“信息公示”專欄搜索查詢。
01-10
2023
韓家平:社會信用體系正從“治理之基”走向“發展之源”
1月4日,在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主論壇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表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正在從“治理之基”走向“發展之源”,將在下一步經濟復蘇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01-10
2023
十二部門:統籌推進寄遞安全問題綜合治理
近日,國家郵政局、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12家單位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郵件快件寄遞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寄遞渠道聯合監管責任體系、制度措施和工作機制,統籌加強對寄遞渠道的安全管理。
01-09
2023
王偉:以制度化的信用機制推進誠信中國建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王偉教授4日在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主論壇上表示,當前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要以制度化的信用機制推進誠信中國建設,信用讓市場更加有效,讓政府更加有為,讓社會更有活力。
01-09
2023
我省積極組織參加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
1月4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新華社、廣州市政府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在廣州、北京成功啟幕。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出席論壇并致辭,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單位負責同志,有關專家、學者、金融機構代表參加本屆論壇。委總工程師趙新勇以及相關處室、委屬單位有關同志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會,全省各市(區)信用建設主管部門組織人員通過同步直播觀看。
01-07
2023
連維良:強化信用監管 系統推進合同履約領域信用建設
合同作為市場主體開展經濟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現代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绷⒆阈聲r代,如何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市場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增強誠信守約意識,提升合同履約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嚴峻的課題。
01-07
2023
信用環境成為城市最重要競爭力——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開幕
日前,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在廣州、北京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新華通訊社、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承辦,論壇主題為“信用筑基 引領發展——讓市場更有效 讓政府更有為”。來自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有關負責人,各地信用建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業內專家學者,金融機構、大數據機構代表,以及北京市、廣東省、廣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圍繞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建言